Wednesday, January 5, 2011

一路走来

在有些人看来,《华社通讯》只是他们手上随便一翻的杂志,甚至不屑一顾,而对华社来说,那是一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,而我是记载这段历史的记者、摄影师、编辑(包括送出去刊印)。该做的、能做的,我都做了。我感到无尚荣耀。从编辑到主编,已有八年的历程,一路走来,虽觉得身心疲惫,每次做完《华社通讯》,我的整个人就处于虚脱状态,可当我捧着新出版的《华社通讯》,依然心潮起伏,思绪万千。
作为《华社通讯》的主编,最让人费神的不是编辑,而是组稿、催稿,真的可以用千辛万苦来形容。象这种装订成册的杂志,多一页就得添三页。不然就得开天窗。缺稿的时候,就得自己动笔填补。 我不会趋炎附势,也不会奉承拍马,为了对读者负责,准时出稿,不惜得罪“各级领导”。我坚信,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既然定了规矩就得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。在这里,我要感谢华社领导,再忙都能按时交稿。尤其是贺荔宁,夫妻分居两地,一个人带着孩子,除了上班还要处理华社琐事,即使是出差或中国度假,也还牵挂着华社的大事小情。一干就是两年的华社社长。并且,一样的命题作文,要写八篇,这无疑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,但他还是承担下来了。
人们常说众口难调,《华社通讯》也不例外,不可能迎合不同鉴赏水平的读者就拿选登照片一事来说,往年,每次活动后,要千呼万唤才能拿到照片,而现在,华社春晚的照片就有七百多张,人们都想在《华社通讯》流下美好的回忆。我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、符合文章内容的、有特色的照片刊登出来。尽管如此,还要面临版权和肖像权问题的威胁,因为我不可能记得清那么多照片是谁的杰作,没人告我是我的荣幸,也是大家对我的包容,但也不乏诸多责难。就文章而言,有的作者希望我适当地加以润色,有些居然连我这个主编都不容更改。做事难,再困难也能克服;做人难,就事两难,有时真的不知所措。 这些年,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断的磨难中有了很大的提高,表现在我很久没吃“麝香保心丸”了,时常用自我宽慰地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态。
从经济收入而言,我们《华社通讯》的广告收入逐年递增,半页广告就有$500元,整页广告就有$800元的收入。这些收入全部归华社所有,我只是个身无分文穷老板,一些投稿的人跟我要稿费,我只能一笑置之。与此同时,我倍感欣喜,我们的《华社通讯》已经成为华社的形象代表,经常呈现在大型活动中,成为与主流社会交流的平台。这是我们这个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,也是各届华社干部不懈努力的丰硕成果。
现在,我越来越喜欢这项工作,可以让我在字里行间 “排兵布阵”、“调兵遣将”。这要感谢华社领导从不“干涉内政”,并给予高度的信任、支持和勉励。 同时,华社有太多的义工,是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激励着我,也成了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。每次大型活动的组织者,真的是可以用“日以继夜”、“废寝忘食”来形容。还有许多无名英雄,是他们的奉献才为我们华社创下一片“新天地 ”。
《华社通讯》不仅只是华社干部的工作报告,同时也应该是华社会员思想交流的平台,我希望有更多的会员投稿,我想在《华社通讯》里推出“旅游心得”、“美食天地”、“流行时尚”“博君一笑”“影视评论”等等专栏,扩大征稿的范围,希望大家踊跃投稿。 同时请大家关注一下截稿日期,它们分别是315日、615日、915日、1215
我的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,编辑只是为了给社区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,有很多地方还没达到专业水准,不过,既然出任主编一职,我就会公平公正的报道华社时事,尽心尽职的宣传华社风采,建立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